什么是认知症
认知症常被称为“老年痴呆症”或“失智症”。提到认知症,人们往往认为那意味着记忆的消逝、自我意识的模糊、自理能力的丧失,这也使得患病者和家属常伴随消极、绝望与病耻感。然而,当近距离接触认知症人士时,无论其处于哪个病程阶段,我们总能发现他们仍然保有不同程度的情感知觉、自我意识与活动能力。他们仍希望延续自己的兴趣与生活习惯,持续、积极地开展社交活动。大量实证研究表明,自主性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很大的促进作用,是决定其生活质量、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认知症题材电影——《困在时间里的父亲》剧照
据估计,2022年我国认知症患者约为1680万,是世界上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未来,我国老年认知症人群还将持续迅速增长,其家庭照护者往往承担着巨大的身心负担,亟需专业的认知症照料设施提供照护支持。然而,当前我国老年人照料设施中,认知症老人的自主性常被忽视,空间环境往往难以满足认知症老人的身心需求,导致其日常状态消极被动、生活质量低下。如何才能改变这一现状?哪些因素影响着照料设施中认知症老人自主性的实现?空间环境能否能支持认知症老人利用尚存能力实现最大程度的自主性?围绕上述课题,笔者开展了长达十余年的研究,并将主要研究成果集于本书。在内容组织上尽力做到深入浅出,以使不同背景、不同专业的读者都能有所收获。
认知症特点与照护模式
营造具有支持性的认知症照料空间环境,首先需要了解认知症的疾病特点与照护模式。在本书第二章中梳理了认知症类型与特征、病症程度与症状、精神行为症状与原因、认知症不同阶段的照护服务需求、认知症照料设施的类型与发展沿革、认知症照护模式的转变等内容。
不同阶段认知症老人对应的照料设施类型体系
认知症照料环境前沿理念
为帮助读者更加系统地了解认知症照料环境领域前沿理念,第三章对国内外的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成果进行了详细综述,包括认知症照料设施空间环境常用研究方法、老年人环境行为学理论、国内外认知症照料设施空间环境设计的实证研究、设计导则、空间环境评估方法工具等。
应用于认知症照料设施空间环境的实证研究方法
支持自主生活的空间环境设计要素
第四、五章带领读者深入认知症照料设施现场,了解空间环境与认知症老人行为的互动关系,系统分析了哪些空间环境要素能够有效支持认知症老人的自主性。基于笔者对美国、澳大利亚、中国8所典型认知症照料设施较长一段时间的系统环境行为观察,通过图纸、现场照片、访谈对话等一手资料,带领读者真实、立体地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认知症老人的日常生活状态、行为特征,以及照料设施的运营管理者、照护者的照护理念、工作模式。
美国某照料设施首层活动空间中为认知症老人提供多种活动选择
支持自主生活的照料环境体系
第六章中,基于“扎根理论”方法对中澳6所认知症照料设施中采集的质性资料的深度分析,得到了空间环境支持认知症老人自主性的作用机制。进而,从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视角出发,以空间环境的影响作用为主线,综合讨论了个体因素、护理环境、社会环境等影响因素对认知症老人自主行为的作用,构建了支持认知症老人自主生活的照料环境体系。
支持认知症老人自主生活的照料环境体系
照料空间环境的设计原则与策略
支持认知症老人自主生活的照料空间与环境设计策略从空间和自主行为类型两个维度展开,涵盖整体布局与交通空间、文娱活动空间、餐饮活动空间、如厕盥洗空间、居室空间、室外活动空间等。笔者基于对国内外认知症照料设施的实地调研,结合大量设计实例,给出了具体的设计建议,也指出了常见的设计误区。相关设计要素也汇总为《支持认知症老人自主性的照料设施空间环境要素清单》,便于在认知症照料设施空间环境的规划设计、改善优化工作中参考查阅。
组团内分设多个活动空间,使空间尺度更加适宜
“即便得了认知症,也要自主地生活。”——这既是认知症人士的心声,也是认知症照护者、照护环境的使命所在。当前,拥抱“以人为中心的照护”理念已成为全球公认的照护文化趋势,支持认知症老人自主性作为该理念的核心,支持性的空间环境营造是帮助老人实现自主性的重要途径。希望本书能够为认知症照料环境的规划设计者、设施运营管理者及照护者、养老相关政策制定者等,从不同角度思考、营造支持认知症老人自主性的环境提供参考。
李佳婧
博士,任教于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美国德州农工大学(Texas A&M University)健康系统设计中心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老年人居住空间与环境、循证设计、居住建筑。现任中国建筑学会适老性建筑学术委员会委员、无障碍专业委员会委员、环境行为学术委员会会员。中国第一批国际蒙台梭利老年与认知症课程认证学员。